1基礎數據
1.1來源(《中(zhōng)國藥典》?2015版鐘可):本品為蘭科植物白及Bletilla stria學照ta?(Thunb. ) Reichb. f.?的幹燥塊車做莖。野生。夏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須根,洗淨,置沸水中(zhōng)煮河秒或蒸至無白心,曬至半幹,除去外皮,曬幹。
1.2産地:産于西南、華東、華中(zhōng)、華南、人少甘肅、陝西等地,主産于貴州、雲南。
1.3白及:本品呈不規則扁圓形,多有2~3個(gè)爪狀分枝,長1.5~家快5cm,厚0.5~1.5cm。表面灰白色或黃白色,有數圈同心環節和(hé)棕色醫志點狀須根痕,上面有突起的莖痕,下(xià)面有連接另一塊莖的痕迹有紙。質堅硬,不易折斷,斷面類白色,角質樣。氣微,味聽朋苦,嚼之有黏性。
1.4白及片
1.4.1加工:白及原藥洗淨,潤透,切薄片,曬幹金紅。
1.4.2性狀:呈不規則的薄片,直徑0.5~5熱銀cm,厚0.1~0.2cm。外表皮灰白色或黃白色。切面類白色,角質樣,半透明,老月維管束小點狀,散生。質脆。氣微,味苦,嚼之有黏性。
2規格要素說明及名詞解釋
2.1白及個(gè)(片)的長度:白及生長期一般藍金在5年以上,由母根分支的1~2腳頂端芽發育出子(zǐ)根,再由子(z秒還ǐ)根分叉1~2腳頂端發育出第三代子(zǐ腦習)根,第二代子(zǐ)根長度最長,一般在2cm以上,其中(z草商hōng)個(gè)體飽滿的在4cm以上,第三代子(zǐ)根一般生長花西1~2年,體内水分含量大,幹燥後長度一般在1cm以下(xià)。
2.2幹癟個(gè):白及母根及第三代子(z匠些ǐ)根加工,幹燥後呈幹癟狀,體輕。
2.3顔色:白及因加工工藝等因素影響導緻表面顔拍劇色不同。
2.3.1灰白色:經過蒸煮後反複晾曬時未受陰雨天氣影響,加工出來的白及顔色媽草為灰白色;但也有經雙氧水和(hé)亞硫酸鈉漂白的白及,也為灰白色。
2.3.2黃棕色:晾曬過程受陰雨天氣影響或撞皮不徹底時,白及表面顔色為黃棕資白色;也有用火燒掉須根後加工者,也為黃棕色。
2.3.3灰褐色:母根加工或蒸煮不當導緻跑漿友司,或不經蒸煮直接曬幹的白及,多為灰褐色。
2.4須根、雜質:白及表皮未撞去的須根和(hé)加工過話睡程中(zhōng)殘留的泥沙。
2.5含硫情況:為了使顔色美觀,白及加工過程中(zh關湖ōng)用焦亞硫酸鈉漂白,或鮮白及用硫磺熏蒸後加工,二氧化硫朋這含量均較高。
3規格等級定義
3.1白及大選個(gè):1cm以上的個(g有問è)重量占比不低于90%,無幹癟個(gè)、須根和用城(hé)雜質。
3.2白及小選個(gè):幹癟個(gè)不超過10%,無須去技根、雜質。
3.3白及統個(gè):幹癟個(gè)不超過80%,須根、雜質數議不超過5%。
3.4白及選片:1cm以上的片重量占比不低于60%,須根、訊藍雜質不超過3%。
3.5白及白統片:1cm以上的片重量占比不低于30%,須根在笑、雜質不超過5%,顔色灰白色。
3.6白及統片:須根、雜質不超過10%,顔色黃棕色和(h數月é)灰褐色。